在湘中腹地的衡阳县,蜿蜒的蒸水河滋养着这片红色热土。河水悠悠,倒映着人间冷暖,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最质朴的温情。近年来,一场以“‘蒸’爱无限·‘救’在身边”救助品牌的民生实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衡阳县的每一个角落——低保兜底、特困帮扶、临时救助……一项项民政政策化作温暖的双手,托举起困难群众的生活希望。这座以船山故里闻名的千年古县,将“民之所盼”化作“政之所向”,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新时代的民生答卷上写下了温暖注脚。
低保兜底,让希望不再“低”
“以前总觉得吃低保是‘没面子’的事,可县民政局和乡镇、村里干部们一次次来我家,说这是国家的关怀,不是施舍。”4月21日,衡阳县渣江镇官埠村低保户凌大爷紧握着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道。这是该县推动社会救助政策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服务”的缩影,通过破除偏见、温情守护,让民生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年过六旬的凌大爷因儿子罹患尿毒症去年年底去世,儿媳妇在外打零工,他仅靠着几亩薄田抚养着患有一级智残的孙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家庭陷入困境却迟迟不愿申请低保。直到县民政局联合镇村干部开展“敲门行动”,通过三轮入户宣讲,用“家庭账本对比法”帮他算清医疗支出与政策补贴,最终打消顾虑,为他办理了低保手续,每月固定的补助金让全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在衡阳县,像凌大爷这样的低保家庭共有1.13万户2.16万余人,他们被精准纳入保障网,确保“应保尽保”。但政府的关怀不止于此。在做好物质帮扶的基础上,衡阳县积极探索“物质 + 服务”的救助模式,为困难群众带来了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县里还推出了就业帮扶计划,让低保成为他们渡过难关的“跳板”,而非依赖的“温床”。针对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以及开展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实现立体帮扶。
衡阳县民政局还统筹分散在10 多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将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向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井头镇白云村村民王某秀 2024 年罹患重病,衡阳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小组召集民政、卫健、教育等相关部门紧急“会诊”,为她申请了低保,落实医疗救助、子女教育资助等政策,还为其丈夫安排了村里公益性岗位。
低保不仅是发钱,更是点燃希望。衡阳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困难群众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特困供养,让孤独不再“困”
在社会的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年迈体弱,或是身有残疾,或是年幼失依,孤独地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然而,特困供养制度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了他们生活的阴霾,让孤独不再“困”住他们的人生。
近日,笔者来到衡阳县台源镇敬老院,68岁的王爷爷正和几位老伙伴下棋。他曾是村里的“特困供养户”,独居多年,生活无人照料。如今,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敬老院,一日三餐有人管,病了有医生看,每周参加敬老院组织的文娱活动,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远房亲戚视频。
“以前一个人住,病了连口水都喝不上。”王爷爷笑着说,“现在好了,这儿就是我的家。”
衡阳县对特困人员的救助,不仅停留在“给钱给物”,更注重“给陪伴给尊严”。全县建成25个特困供养机构,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照护,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寂。
而对于不愿离家的特困人员,政府则通过“分散供养+定期探访”模式,确保他们生活无忧。村干部、志愿者、邻里乡亲组成关爱小组,定期上门送米送油、打扫卫生、陪聊谈心,让温暖真正“到家”。
针对失能、重残等特殊群体,衡阳县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特困人员“五助”服务项目,创新开展助洁、助餐、助浴、助行、助购服务。西渡镇特困老人王奶奶因中风卧床,社工定期上门助浴,她说:“这热水澡洗得比亲闺女还仔细”。全年累计服务825人次,让救助从“生存保障”迈向“生活关怀”。
为解决特困人员生病住院期间生活照料难题,衡阳县民政局为全县7000余名特困供养对象统一购买住院护理险,签订了特困供养人员住院照料护理保险协议,建立“入院接送-全程陪护-康复跟踪”服务链。2024年送医陪护1984人次,累计护理10180天。西渡镇敬老院院长感慨:“现在住院有专人陪护,老人们再也不怕看病了。”
临时救助,让急难不再“临时”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珍贵”。2024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让樟木乡的农作物受损,不少农户损失惨重。村民老李家的三亩水稻绝收,正愁孩子的学费无着落时,乡镇的民政干部主动找上门,为他申请了临时救助金。
“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困难。”老李感慨道,“这笔钱不多,但解了燃眉之急。”
在衡阳县,临时救助机制如同一张“应急网”,覆盖因灾、因病、因意外陷入困境的家庭。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急难时刻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衡阳县民政局不断优化临时救助工作机制。一方面,简化审批程序,对于情况紧急的救助申请,实行特事特办,24小时内先行救助,5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手续。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社区和村委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理员的作用,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宣传救助政策,收集群众诉求,确保救助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临时救助,贵在“快”。衡阳县民政局设立24小时救助热线,随时接听群众的求助电话,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同时,建立“紧急救助绿色通道”,在全县25个乡镇设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库,建立“24小时响应+48小时拨付”机制,确保救助“救在难处、帮在急时”。
此外,衡阳县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临时救助工作,鼓励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让这个县城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在急难时刻得到了及时的救助,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2024年全年实施临时救助5095人次,发放资金1294.41万元,惠及5000余户家庭。
蒸水汤汤,奔流不息;民心暖暖,枝叶关情。衡阳县的“‘蒸’爱无限·‘救’在身边”创新实践印证:只要把群众当家人、把民生当家事,再小的温暖也能汇聚成星辰大海。在这里,低保的保障网越织越密,特困的供养越来越暖,临时救助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里,“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街头巷尾的笑脸、田间地头的关怀、寻常人家的灯火可亲。这份写在蒸水河畔的温情答卷,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演绎着新时代的鱼水新篇。(邓小保 陈小伟 谭文武)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