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邓小保 易青海 报道)8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西充支队深入西充县各乡村、园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13天的实践中,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的10名同学组成的队伍以参观农业产业园、进村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西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
“我们分成4个小组,分别从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工业发展、文化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调研,与西充县相关部门、乡镇、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实践支队学术负责人徐裕茹介绍。
双凤镇跳蹬河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实践支队在跳蹬河村进行了3天调研,并完成71份问卷调查,了解到全村通过以土地资金入股、劳务入股、外出务工乡友现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财政扶持资金五种形式筹集资金,成立村办股份制企业,依托中心场镇发展农旅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经过连续走访,大家在跳蹬河村产生了许多感想和反思。队员侯学明直言:“综合人工、劳务等多方因素,农村靠种地赚钱很困难。农产不赚钱,年轻人的外流;而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农村的现实状况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挑战。”队员徐裕茹说道,“党建引领作用要重点突出,村干部在村里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村干部有能力有想法,这个村子就是能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林馨玥则很关心农村养老问题,她阐述道,“村里现在建了养老服务站,实际利用率还有提升的空间,如何利用这样的资源,让老人安度晚年,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队员张峥岩还提出跳蹬河村庄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这方面需要优先示范、逐步带动。”
接下来,实践支队还前往西充中学、张澜故居、天马山柑橘产业园、古楼桃博园等地,对西充高中教育现状、困境及振兴战略,保护发展本地特色文化、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加快有机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等情况进行调研,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提出多项发展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接触到勤劳朴实的西充农民,了解到西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在总结交流会上,实践支队成员分享了各自感想与建议。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侯璇同学在跳蹬河的入户访问中开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中国乡村,以村民之眼体验了‘农村实际’,这带给了她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全新感受。关注教育议题的臧晓珂同学则对县城高中座谈会的印象深刻,通过对话县城学校和学生代表,她对中国教育现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王睿凯、陈韬衡、李沅昊同学也分别在有机农业的实地调研里,重新建构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想象,同时感受到西充源源不断的活力。
品尝有机食品、品味有机生活、品鉴有机文化。四川西充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有机第一县,全县有40万亩有机基地,涵盖10万亩粮油园区、10万亩香桃园区、5万亩龙滩河柑橘园区、2万亩有机果蔬园区。正如队员侯璇所说,“这是一座具有潜力的县城,这方水土不仅孕育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田园,而且具有极高的文旅和美学价值。”
实践支队成员纷纷建言,其中有刘天佑同学提出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要注重人才引进,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投身乡村建设……”其他同学也在文化旅游方面建议:“西充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农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注重迎合年轻受众进行品牌塑造。”
“实践支队来西充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带来了新思路,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西充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实践支队能继续对西充给予关注、支持和帮助,为西充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站在西充建立。西充县主要领导对支队后续工作的开展寄予了期望:“西充将为同学们提供行动探索的舞台,也希望支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为工作站的建立和校地长期合作贡献力量。”
据悉,2017年底,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在全国不同地区针对性布点,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服务平台,组织学生驻点开展主题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服务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刘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